栽植水生植物有兩種不同的技術途徑:
一是在池底砌筑栽植槽,鋪上至少15厘米厚的培養土,將水生植物植入土中。在池底砌筑栽植槽則需在水池建造時,在適宜的水深處砌筑,再加上腐殖質多的培養土。種植器一般選用木箱、竹籃、柳條筐等,一年之內不致腐爛。
二是將水生植物種在容器中,再將容器沉入水中。用容器栽植水生植物再沉入水中的方法很常用,因為它移動方便,例如北方冬季須把容器取出來收藏以防嚴寒;在春季換土、加肥、分株的時候,作業也比較靈活省工。而且,這種方法能保持池水的清澈,清理池底和換水也比較方便。
種植水生植物時應根據品種確定種植密度大小,不宜過大或偏稀。
密度偏大主要出現在植物個體較大的水生植物,如斑茅、芡實、再力花、海壽花、千屈菜、蒲葦、大慈姑、薏苡等。密度太大,不僅浪費苗木,而且由于植株的營養面積過小,種植后恢復時間延長,長勢不良,同時形成通風條件差,光照也不好的環境,而導致病蟲害發生,嚴重影響景觀。
密度偏稀主要出現在植物個體較小的水生植物:尤其是莎草科、燈芯草科等葉子較小或退化成膜質、主要營養體和觀賞部位都為直立莖(或稱桿)的水生植物,如燈芯草、旱傘草等。密度偏稀,植物群體的種間競爭處于不利地位,易使雜草繁衍,給養護管理帶來很大困難,影響保存率。如不及時采取其他措施,最后往往成為一片荒蕪之地。